拖延心理學專家:拖延者都是「自大鬼」?
想知道自己有沒有「拖延症」?或是知道自己有「拖延症」,但不知道如何戒掉?有沒有想過這一切或都是源自內心的恐懼?立即與我們一起透過《拖延心理學(PROCRASTINATION:Why You Do It, What You Do About It Now)》一書,解構「拖延症」的心理!
拖延心理學 專家:拖延者都是「自大鬼」
貪戀最後一秒完成的快感
記得一次,樂器考試,遲遲未有練習,直到考試前,樂譜只記了一半。結果當然只能彈到一半,記不起接下來的曲子了,於是即席創作,只諳西樂的老師還大讚彈得好,那是筆者初嘗「拖延症」的甜頭,那快感與沾沾自喜,前所未有。不過,往後的日子,當然苦多於甜。
筆者雖然一直不喜歡工具書,但散文、詩與小說,抒情解憂,又何嘗不是工具呢?是次推介《拖延心理學(PROCRASTINATION:Why You Do It, What You Do About It Now)》,解構「拖延症」的心理,或都是源自內心的恐懼?
想知道自己有沒有「拖延症」,看你有沒有以下想法?
- 我必須做到完美。
- 我做的每件事都應該輕易進行,毫不費力。
- 甚麼都不做比冒險後失敗收場來得安全。
- 我不該為自己設限。
- 做不好就乾脆別做。
- 我必須避開質疑。
- 如果我成功了,有人會受傷。
- 這次做好,以後每次都得做好。
- 依循別人的規定,就表示我讓步,失去掌控。
- 我不能失去任何東西或任何人。
- 如果我展現真實的自我,大家不會喜歡我。
- 正確做法只有一個,我要一直等到我找到為止。
拖延症其實是「不適應」的完美主義者?
會犯拖延的我們都知道,時時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拉扯,令我們遲遲不展開工作,卻不明所以。
是懶散或缺乏動力,千萬個理由,怎都與「完美主義者」扯不上關係。然而,這書卻大膽地指出,拖延者其實是「適應不良」的完美主義者。做事一向「半桶水」,有時甚至做不完,又怎會是完美主義者呢?書中指出,心理學家認為有兩種完美主義者,一種是「適應型」,另一種則是「適應不良型」。「適應型」就是我們普遍認知的那種,事事力求完美;後者則是對自我要求很高,但是對自己感到失望,要求的標準與對個人表現的看法有落差,因此時時沮喪與失望。
「適應不良型」的完美主義者對犯錯十分在意,然而心理學家卻指出,高成就的人通常都不是倔強的完美主義者,而是會接受自己的失敗。當對自己有太多不設實際的期許與目標,完美主義便成了一個問題,導致人拖延。
拖延者都是「自大鬼」 自以為聰明絕頂?
還記得從前讀書時候,總有那麼一兩位同學,明明是挑燈夜讀,卻偏要跟人說自己從沒溫習,然後成績又是出奇地好?
我們都也曾幻想、期許自己是天才,不廢吹灰之力便能做出驚人成績,但世上可有那麼多天才?因此,拖延的另外一個重大原因,就是我們享受那匆匆完成的快感,寧可永遠停在「我還沒有盡力」的「Comfort Zone」內,也決接受不了自己盡力了,但還是失敗那沮喪。
拖延者會把能力與自我價值掛勾,即一份工作做不好,也會立即自我批判,貶低自身的價值。他期待無論遇到甚麼問題,都能立即解決,可是當要付出努力的時候,便會逃避,因為在他們眼中,優秀應該也是不廢吹灰之力的。因此,久而久之,他們便會因為自以為聰明絕頂而變得無知、一事無成。
因此,做人還是謙虛一點好,僥倖與天才,其實有很大的距離。
Source:《拖延心理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