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剩女」是社會給的惡意標籤?不再被主流幸福模板綑綁,結婚與否只是個人選擇!
當女性邁入三十歲還未婚,便會開始受到周圍的人關注,就連家中長輩也會時不時關切、催促。女性對於婚姻的嚮往與恐懼,似乎建立在「被男性選擇」的框架下 —— 當我們沒有「被選擇」,便是「剩下來」的。然而,「單身」與「婚姻」只是幸福的一種方式,而非二元對立的概念。我們不該被主流的幸福模板所綑綁;只有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,才能活出理想人生!
「剩女」是社會給的惡意標籤?不再被主流幸福模板綑綁,結婚與否只是個人選擇!
當女性邁入三十歲還未婚,就會開始得到周圍的人關注、甚至調侃:「你就是放不下工作、事業野心太大!」、「你的標準太高,別太挑剔了!」,就連家中長輩也會時不時關切、催促:「你今年多大了,該找個對象了吧?」、「等你結婚了,我才能放心離開。」女性對於婚姻的嚮往與恐懼,似乎建立在「被男性選擇」的框架下,當我們沒有「被選擇」,我們就是「剩下來」的。
大齡單身女性就該被惡意標籤?
幾年前在中國流行起「剩女」的標籤來貶低大齡單身女性,他們甚至還會幫不同年紀的女性劃分階級,25~28 歲的未婚女性稱為「初級剩女」或「剩鬥士」、28~32 歲的未婚女性被稱為「中級剩女」或「必剩客」、32~35 歲的未婚女性則被歸類至「高級剩女」的行列、35歲以上還未嫁的女性則被尊稱為「齊天大剩」,各種羞辱大齡單身女性的用詞。
事實上不只中國,日本也流傳著「クリスマスケーキ理論(聖誕蛋糕理論)」,由於日本過了 12 月 25 日後,賣不掉的聖誕節蛋糕就會半價大特賣,暗指過了 25 歲以後的女性開始走向「過期」,需要想辦法將「賣剩的」蛋糕處理掉,即便到了現代還是存在著各式俗諺,「提醒」女性過了二十便不再年輕,因此有許多高中女生對年齡漸增感到十分憂慮。
女性絕不是男性的附屬品
然而,過了適婚年齡的單身男性卻被稱作「黃金單身漢」,這些名詞背後代表著整個社會依然將女人當作是男人的附屬品,沒有經濟能力、需要依靠男人而活,因此在他們眼裡,女性是被挑選的一方。
可是,現今的女性大多經濟獨立,有的能力甚至勝過於男性,她們在職場上風光、生活上精彩,如果真的沒有遇到一個好的對象,為什麼要走入婚姻、折磨彼此?既然是要相伴一生的對象,當然得要好好挑,挑剔又如何?難道女性選擇工作,就顧不了家庭?
結婚 / 不結婚,是我們的個人選擇
為了回應這個議題,日本護膚品牌 SK-II 曾在 2016 年展開 #changedestiny (改變命運)的全球行動,推出《不為結婚而結婚,你的人生屬於你自己》講述中國女性 27 歲後因未婚而面對的挑戰,片中女性分享到她們的心路歷程,並選在中國知名的「相親角(*註)」展示自己的個人照,將想法傳遞給父母——她們單身,活得自由、快樂且精彩。
「單身」與「婚姻」應該都只是幸福的一種方式,而非二元對立的概念,我們不該被主流的幸福模板所綑綁,而是應該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,無論你想追求的是事業成就、還是靈魂伴侶,無論你想維持單身或走入婚姻,選擇權都應該是掌握在自己手上,別讓社會期待和壓力支配你的未來。
(*註)中國父母為子女徵婚的場所,父母常會帶著孩子的數據來為他們打廣告,包括身高、體重、薪水、教育程度、性格等。